描述网球拍的参数其实不少,而球拍的性能取决于多个参数的组合效果,理解其中的关系对新手并不是很友好,科普文章已经很多,我不奢求可以写的更加优秀,但还是希望可以写出自己的观点。
本文内容包括:比较全面地介绍球拍参数,简明的介绍各个参数的作用和影响,给出比较可行的选球拍策略流程。
本文提到的参数,默认指的是带线和手胶的球拍,文中提到的球拍参数,全部来自tenniswarehous:
这几个相互独立的参数可以完全定义球拍质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如果忽略球拍的空气阻力,球拍是不是加长,是不是大拍面,线床稀疏程度,硬度高低,都完全不会影响球拍挥动起来的感觉。这里单纯考虑挥拍,而不考虑接触球。
我个人看来,一把合适的球拍,最重要的就是挥得舒服,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使用者挥得起来,第二就是球拍挥起来自然。我的理解中换句话就是,第一“球拍挥动难易程度可以驾驭”第二“球拍摆动频率/速率适合你”。为了解释第一点,介绍挥重,为了解释第二点,介绍质量和平衡点。
球拍手柄上端10cm处,与球拍手柄轴线垂直,与球拍拍面共面的轴的球拍转动惯量。
会有人说:质量越大的球拍当然越难以挥动啊,比如在手柄10cm位置加重100g,挥重不变,挥动的难易程度却大大提高了,那你怎么还说“挥重主要决定了挥动的难易程度? ”此话不假,但是事实是,没有人会这样设计球拍,就算设计了,这种球拍也会非常怪异,无法适应现存的几乎一切技术类型,在可预见的将来,这样的球拍都不会出现。
回到挥重,肌肉含量高的,力量素质好的,体力好的,技术高的,在挥重的选择上可以高一些,不过横向对比只是对于类似技术特征和身体类型的人比较有效,比如综合身体素质接近的两个人,一个是属于爆发力好的,肌肉收缩速度快,拍头速度高,这样的人就更适合低一些的挥重,让他的肌肉在更适合他的区间工作,提高出手速度,提高旋转,轻球拍也可以削弱体力消耗(快肌纤维多比例相对高的人,耐力相对差);另一个是属于静态力量更好,耐力好的人,就更适合挥重大一些的,在中速挥拍中带来更好的稳定性和力量。
在最流行的那些球拍中,挥重一般在320-330之间,比如pd300g版本是320附近,blade 305g版本是在328附近,2020年的ezone98 是317,head speed mp 是328。其实这已经可以覆盖大部分的用户范围了,即使是一些轻版本的球拍,挥重也都在310作为一个底线,更轻的并不是没有,只不过是明显为了特殊人群设计,比如没有运动基础的初学者,比如一些少年初学者,老年初学者,瘦削女性初学者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具有自己特殊需求的人群。
普通男性的身材(不是很瘦,也不是很强壮),有比较规律的运动习惯,往往比较喜欢320附近的,消瘦一些的,可以尝试315附近的,力量素质很好的,初学的线开始,进阶阶段可以开始尝试325/330的,体验一段时间,看是否合适自己,已经打了多年网球的,当然不需要我来指指点点,不过我还是觉得,无论水平多高,只要不是有过较长期系统专业训练背景的,或者是上世纪就开始使用重球拍难以更改的,挥重弄到340甚至更高,我是很不推荐(其实是我不理解,但是此刻我要对我不理解的事物表达否定的态度)tennis clash装备搭配,。依我观察比赛对手(业余俱乐部级别),以及身边各种水平球友的用拍,即使是在青少年阶段有过相当充分的训练,多数球拍都是非常易用的,少数会用six.one, prestige 一类的球拍,不过多是20-30年老球皮以及半专业水平的,或者一锤子买卖打法的,更流行的还是pd,blade,radical,speed,extreme 等。
挥重选择的原则是选小不选大,因为小了可以加重,大了却没法变轻,即使不考虑加重,更小的挥重可以让你在更长的时间,更偏离最佳身体状态下发挥出更稳定的水平。
大挥重当然也是有优点,最明显的就是稳定性和力量(挥拍速度越低这个优点越明显),以及沉闷扎实的手感反馈,也可以削弱击球震动,但这是在保证挥拍一致性良好的前提下,在低速挥拍的时候,来球的速度,角度旋转变化显得更加多变,因此需要更好的挥拍精确度和提前预判,这就带来了对击球者的更高的要求,而在挥拍速度快的时候,不同挥重的球拍的出球速度都会逐渐收敛到一个比较接近的水平,同时来球的变化也相对更小,你可以在一个更短的时间窗口出手,这个窗口中,球的运行距离是更短的,出现失误的可能性更低,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击球可以偷懒,而是有机会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换取更充分的蓄力。
也有人认为,更重的球拍可以迫使击球者使用正确的技术运用球拍,即使是不考虑实战,对平时训练也是有好处的,这点我非常不认同,我觉得在绝大部分的情况,都应该尽量保证手中的球拍性能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就算要搞配重练习,也要从腿部沙袋,或者穿着那种配重马甲,或者弹力带阻抗,而不是在高度参与鞭打部分的手臂以及球拍上配重,这会破坏原有的节奏,破坏你的击球记忆,并且大大增加劳损的风险,同时不利于增加回合,难易形成积极的学习反馈。针对任何球员而言,形成连续的回合以及保证成功率来保证一次次的正反馈来形成肌肉记忆都是非常重要的,球拍是转化你输出的工具,而不是消耗精力去搏斗的对手。
介绍一些职业球员的挥重,2000年附近转职业的一大批球员,挥重一般是在350-380附近,后来的就慢慢变轻了,很多已经就是市售球拍的挥重水平了,比如Frances Tiafoe,Nick Kyrgios,分别是320,323,很惊人吧,卡恰洛夫,米尔曼等人也都非常低,330出头,很多业余朋友用起来可能也仅仅觉得稍微难用了一点罢了。这些球员的拍头速度都很快,鞭打成分多,他们往往在主动以及相持状态的表现都不错,并且变化多端,隐蔽性好,但是在被动支吾的时候,的确有时候显得提拉有余,穿透不足,不过这些人网前都相当不错,比如Sock 和Kyrgios的组合绝对是当今顶级的双打组合,其实我想,如果德约的球拍也是类似的很轻,他的网前和高压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在漫长的赛季末段,他的疲态也会好不少,不过当然了,底线才是他的基本盘,他现在的球拍就是最适合他的,穆雷的球拍我认为过于沉重了,400多的挥重,也就他那样强壮的身体耍的起来。
质量就是全重了。平衡点也就是质心位置距离底盖的距离,在确定挥重的情况下,二者考虑一个就可以了。
我认为二者在挥拍中的主要作用是:在挥动时决定球拍的挥动频率(摆动节奏)。
会有人说:那你之前说的就有问题了,这三个不是相互独立的量吗?质量和平衡点为什么只考虑一个,没错挥重,质量和平衡点是互相独立的,但是在实际中,一个球拍(空拍)的组成是核心的框架的碳管和手柄的发泡树脂材料以及柄皮以及手柄内部的配重块,碳纤维的框架已经基本决定了框架的挥重了,再算上手柄,球拍的质量也就基本确定了,而拍喉位置的质量,不太会有人单独在那里加重或者做的非常轻薄,因此平衡点尽管是独立于质量和挥重存在的,但是在实际中,平衡点的范围,可以由质量和挥重估计出,其变化范围并不是很大,因此在挥重确定的前提下,质量大,平衡点变小,是可以认为成立的,不太会离经叛道。
说了半天,来说说三者如何在挥动时决定球拍的挥动频率(摆动节奏),球拍在摆动中,手腕以及球拍根部的轨迹是一个曲线,球拍在跟随运动的同时也发生旋转,如果我们挥动到最佳发力位置的时候,拍头正好赶上来:拍头的速度方向正好是我们期望的出球方向,拍面的角度也正合适,此时触球就是最佳的状态,如果旋转速度不恰当,为了获得正确的出球效果,要么我们需要修改挥拍的运行曲线,也就是改动作来重构回转节奏,要么就需要用手腕施加力矩,辅助加快或者减慢球拍的回转速度,前者需要消耗适应时间,当然了如果修改后的手腕运行曲线恰好是更符合你身体生物力学,那你度过适应期了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打的更好了;后者就会对手腕乃至小臂造成一定的负担,并且造成能量的传递有流失,击球效率下降。
说了半天,怎么描述这个回转的快慢呢?其实有一个公式,MGR/I,略复杂,我曾经仔细研究并亲身利用它来对球拍进行改装,不过:开始的充满期待,进行的轰轰烈烈,结束的一地鸡毛,最后回到原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没兴趣可以直接看我的结论):
这个公式的历史比较久远了,感觉是2000年附近甚至之前网球拍技术相关论文疯狂出现的阶段的产物,嫌烦我可以简单说一下,就是一个用来描述球拍在正手击球中,球拍的回转速度,对于身高在180cm附近的男性,采用(当时)流行的正手技术,球拍最合适的MGR/I 是21,如果是22,证明球拍回转速率过快,20则过慢,我记得职业选手普遍在20.5-21附近,还挺统一的,不过这个公式完全没有考虑挥拍起始状态的球拍的姿态的不同,比如纳尔班迪安和费德勒的就不一样,也没考虑握拍臂展以及肘关节的弯曲程度。上面也介绍了他分析的迪米特洛夫和费德勒球拍的回转速率区别,并认为迪米的MGR/I 过低,总体我是比较认同的,逻辑自洽,事实上迪米在球拍上也是挺纠结的,有过反复。
买来的未改装球拍,相同的挥重下,质量高/平衡点小的球拍,回转速度快,质量低/平衡点大的球拍,回转速率慢。
第一步选好挥重之后,在几个不同质量地球拍中(亦或者不同平衡点),选择一个挥起来舒服的球拍。
比如挥重确定了320之后,空拍质量有290(Prince Phantom 100X 290),295(head 的某些mp级别的球拍),300(pd),305(ezone 98),310(VCORE PRO 97 310)等一系列的球拍,那就一个个试打,选择一个感觉好的就行了,如果不确定,选轻的,毕竟以后加重还是非常容易的。
这里再补充一点,就是手柄位置的质量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有人疑惑,手柄加重和我在手背用502贴一个钢镚(请勿尝试),那也能凑上6g的质量,这和我在手柄根部位置加重6g有什么区别吗?按照这个理论,我带上劳力士岂不是我挥拍更快了?这难道不是我手部变重了,导致挥拍变慢,因此才显得球拍回转速率变快了?其实我觉得这个回答其实还真就有点对,如果单纯考虑挥拍,让手臂的挥动速度略微减缓一点点,换来的是惯性带来的挥动过程更加稳定流畅,在不太大影响挥动速率的前提下,这是一个划算的收获(对于一部分人),而且在触球时带来的一些手感上和稳定性上的收获,也是值得拥有的(不过这一点收获肯定不能从贴硬币获得)。何况手柄加重,比如使用牛皮,是在整个手柄均匀加重,并不完全等同手背贴硬币,这对挥重的增大极其微小,但是带来的节奏改变确实比较明显。这也可以回答之前的一个问题,就是手柄加重100g,这会严重影响挥动轨迹,这不是人类用的球拍。
如果从质量的角度来说,一般质量大于挥重的,属于回转比较快的,质量小于挥重的,算是回转比较慢的,当然了优点是低质量大挥重,收获了超越该质量级别球拍应有的稳定性。普遍来讲,质量和挥重差不多,算是均衡类型的(比如挥重320kg*cm^2,质量320g)。
如果从平衡点的角度说,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分界线,总体来说,如果不是个人有特殊需求或者球拍本身质量(空拍)小于300g,尽量避免平衡点33cm以上的球拍。私以为,在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32cm-33cm可以适应绝大多数人的要求,对速度感、操纵感有些要求的,试试接近32cm的,对稳定性、扎实手感有要求的,试试接近33cm的。
所有的参数都与击球触求有关,包括1.0里面的,除此之外,与触球相关的参数还包括球拍硬度,拍面大小以及线 硬度(RA值以及框架截面)
一般来讲,硬的球拍在触球的时候,框架形变小,因此可以保持更好的稳定性(在被动时比较明显),坚硬的框架也可以保证更好的力量传导,因此球拍的旋转和力量会好一些,带来的缺点就是对线的损耗更迅速(尽管不是非常明显),击球震动的频率更高,传递到手上的感觉更加“僵硬/清爽”“窜/震手”(这比较明显)。
软的球拍,触球的时候,框架发生的形变更大,这就相当于消耗了一部分球拍和球撞击时候的能量,结果就是在同样的触球速度下,出球速度的下降,旋转也会有一些下降,被动情况下,拍面的稳定性和反弹力也会有不良表现,不过优点就是可以很大改善震动带来的不适感,同时手感会比较“柔顺/缓冲”“粘球/舒适”。
还有一个比较受到球拍硬度影响的是控制力,所谓控制力,我想第一就是出球轨迹一致性好,同样的出手落点散布小,第二就是对使用者“容错”。第一点很好理解了,不谈,第二点我来举一个例子,同一个人用两把球拍,第一把是他的惯用球拍,他在变线的时候,需要自身一定量的改变出手来达到改变一定的回球角度,使用第二把面对同样来球,只需要稍微更改自己的出手动作,就可以达到同样的变线角度,那么第二把球拍是比第一把控制力更好还是更差?首先,我们可以说,第二把球拍其实是更灵敏的反馈了击球动作的改变,这其实是更加难易控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把球拍控制力更好,控制力往往是一种对使用者的容错的表现,输入的不同在出球体现的差异越小,往往控制力越好,不过同时,这样的球拍力量也小,如果球拍需求的力量超出你的能力,它的控制力也就是无源之水了,反而会让你同时丢失力量和控制。
提高控制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加重(削弱你的力量输出不均衡对击球的影响)。低硬度带来的就是更好的控制力,尤其高速挥拍情况下,球拍越软,来自球本身的能量越多的消耗在框架变形中,出球方向将更多的由球拍挥动的速度方向来决定,因此出球一致性更好,而力量更小,出底线的可能也更低;硬的球拍,相对更多的还会受到反弹的影响。这里举一个例子,乒乓球自由落在硬的桌面上,如果桌面有倾斜,那么乒乓球弹起就不是竖直方向了,乒乓球自由落在平整柔软的细沙中,即使是略有倾斜,乒乓球砸出的坑还是可以让乒乓球稳稳地停住,如果沙子像球拍一样在高速运动,那乒乓球就嵌进去跟着走了,非常“听话”,非常“可控”tennis clash装备搭配!。
常用的硬度标记方法是测量球拍拍头在一定力(垂直于拍面方向)作用下的挠度,挠度越大,硬度值越低,记作RA值,一般在60-70的硬度区间,65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分界线,不过也不绝对。这个RA其实是一个不全面的描述方式,同样的RA,有的可能拍喉更软,有的可能拍头部分更软,同时没有描述在拍面平面内的弯曲特性,不过这些带来的不同主要还是手感上的差异,有的人会比较对此敏感。如果讲究一些,要想全面评估球拍硬度情况,私以为最好再结合上框架厚度、几何形状、拍喉的长短乃至拍喉有没有特殊处理。
薄的框架软,比如厚度在22mm以及以下,矩形的框架软,典型的比如prestige;粗的,厚的,比如大于25mm,圆润的拍框比较硬,比如pd,pa,比如extreme。至于拍喉,有的设计思路是让拍喉更软,比如有的球拍会在拍头比拍喉粗一些,比如prince phantom,yy ezone,有的设计思路是让拍喉硬一些,比如yy vcore的球拍,内侧有加强刚度的类似加强条,而且拍喉比较明显短,当然也有很多是一个厚度下来的,比如blade,pro staff,至于谁更好,我想主要还是看习惯,比如你用blade(长拍喉)用的习惯,相信用ezone(薄拍喉) 用起来会比vcore更熟悉,我个人认为,拍喉比拍头软一些的那种更好一些,似乎也比较普遍。
再补充一些就是如果说影响力量的因素,更多还是取决于拍面大小和挥重(还有球线和磅数,但本文不涉及),硬度的影响我的体验是没那么大,只要挥拍顺畅,击球点合适,一般球质都很好,硬度上的选择,更多取决于期望的手感,如果一把球拍用的顺手,软的硬的都可以打出好球,如果用的难受,再硬似乎也难易合出很好的力量。因此如果可以,结合为了长远的健康考虑,我个人推荐避免过硬的球拍,不过也不用特意选择很软的,现在球拍的舒适度方面,做的一般都是越来越好了,少数口碑差的款式,或者自己一贯不喜欢的类型,避免了就好。
拍面肯定是越大越难“脱靶”,不过也不用追求极致的大,因为如果挥重以及质量本身已经很适合你了,挥拍应该是值得信赖的,不太需要用超级大的拍面来获取更多的安全感,当然也不能太小,目前拍面大小常见的也就是97,98,100三种,多尝试,看自己习惯哪一个,其实都可以。一些值得提的区别就是甜区的大小和位置,大拍面甜区大,同时甜区的位置也更加靠近手柄,不过这些习惯起来都比较快,不像不同的质量分布一样,适应时间比较漫长。
线床类型就是竖线/横线的数目,最常见的两种,就是16/19(和16/18姑且算一种,因为区别不大)和18/20。也有少数的16/20,以及反其道的18/16 。
线床的选择其实也很简单,其实可以无脑选一个(除了18/16),诚然不同的线床,在使用相同线材和球拍的时候,展现出的性能还是挺不一样的,不过依靠更细的球线,密线床的球拍也可以展现出很不错的旋转,稀疏线床的球拍,用粗一些的线L,同样可以保持不错的耐用度和线床稳定性,结果就是都可以打出好球,尤其是当你长期使用同样的球拍的时候。在100拍面的时候,旋转就怎么都不会太差,97,98的话,如果担心易用度,可以选一个开放一点的线床。
如果往复杂了说,就要说说横竖线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作用了,首先当然是二者共同组成“网面”参与球的反弹,横竖线不同的是,竖线是弹拨网球产生上旋的源头,击球过程中,竖线的滑移变形剧烈程度远超横线,因此竖线负责了全部的旋转,横线阻挡竖线的移动,保持网面的稳定,因此一般都是竖线少一些,横线多一些tennis clash装备搭配,一方面避免竖线被少数几根横线摩擦,迅速断线,二来也可以在力量旋转和稳定性上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平衡,至于18/16的线床,横线稀少,竖线可以更容易地滑动,属于非常偏科旋转的存在,为了弥补横线过少的手感缺失以及稳定性下降问题,采用更多的竖线,尽管断线迅速,不过球线新鲜的时候打起来还是不错的,确实挺转。
当然了,线床类型还是要和拍面大小结合考虑的,比如95拍面的开放线拍面的密集线床更稀疏,不过在考虑常见的100,98的球拍的时候,这点差异就可以忽略了。
既然提到了线床,那也说一下关于磅数,一般来讲,高磅数或者密线床都会减少触球时候的形变,这对稳定性以及控制力的提升是有好处的,值得注意的是,球拍越软,控制越好,线床则是越硬,控制越好,线床的形变发生之后,恢复的速度远远快于框架变形的恢复(球是球线弹出去的,球飞走之后一段时间,拍框变形才会恢复,肉眼是看不到的),因此球线的弹性会直观的反映在出球的速度上,并不会像球拍框架一样,起到卸力的效果。
27英寸的球拍,突然长出一块,对挥重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不过实际上,很多人喜欢在正手握拍的时候,握的位置比较靠上,甚至底盖露出一厘米左右,比如锦织圭、纳尔班迪安,因此加长的球拍对他们而言,和其他普通握拍的选手用标准球拍差不多,当然了,上机器测量的结果是很惊人的。同时,对不少双反球员,加长的球拍在反手位可以获得更好的击球范围和拍头速度,在发球的时候可以获得更高的击球点,不过对于单反球员,使用加长极少。
如果你也是那种握拍非常靠上的双反球员,试试加长的也许有惊喜。加长也会比较明显的改变球拍的手感,有人觉得pd plus 有blade的感觉,不过个人没打过加长的球拍。
手柄形状不提,影响不大,当它对你有影响的时候,我想你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3.3 各种科技(比如:CV, 石墨烯,Textreme,玄武岩纤维,等等五花八门)
球拍其实就是给人类用的一根弹性棍子,而且还对强度,重量要求都不是很高,都不需要特别高质量的碳纤维材料就完全可以实现所需的功能,如果说从木制球拍,金属,一直到碳纤维球拍的发展,球拍的性能六边形是在扩大它的面积,但是在最近15年甚至更久,球拍的设计更多的是在“六边形”中进行取舍,真正意义上的大跨步进步的技术,好像很少。球拍这东西已经接近玩透了,彻底成熟了,除非在击球技术上或者材料技术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现在看来难易想象的发展,因此,选球拍的时候,那些“科技”,你可以理解为一个个代号,代表着不同的手感取舍就可以了,可以在已经确定了球拍系列之后再考虑“科技”,或者不考虑也行。
想了想还是写上比较好,不能说代言的球拍和球员球拍一丁点关系都没有,不过非常不推荐寻求实战球拍的人凭借自己对代言球星的喜爱程度以及对代言球星打法欣赏度来选择球拍。当然了,最好还是在卖的最多的那些球拍中找适合自己的,特别特别小众品牌的没把握就不要考虑,不出意外,H,W,B再加上王子尤尼克斯邓禄普泰尼菲应该就够了。
还有就是,买球拍最好在系列里面的主打产品中选择,比如pro staff系列中,L,标准版以及RF是主打的,100拍面的明显不是主打的,而是为了满足购买“费德勒球拍(尽管很明显不是)的易用版”心态的客户,如果买100的球拍,Wilson品牌的话,还是在ultra以及burn系列中选择比较好,同样的也不推荐blade的100尺寸的球拍,head中类似的就是100拍面的prestige,也不推荐;不过yonex的球拍,他们的主流几个系列都有全面的产品覆盖,不同的系类主要依靠触感和击球风格进行区分,这和Wilson以及head的思路不太一样,因此yonex基本没有这个问题,百宝力的话,也有点和yonex类似,比如即使是pure strike 100,似乎口碑也不错,每一个系列都比较全面的覆盖了不同水平能力用户的实用。
第一是结合身体素质高低以及特点、击球水平以及打法风格、体力续航能力选择合适的挥重,第二是根据挥拍过程的流畅程度,回转速率要求选择合适的质量和平衡点,第三就是根据触球手感需求、出球风格、挥拍速度快慢、手臂健康风险选择框架的形状以及硬度clash免费配置节点,第四就是根据自身击球准确度、对甜区大小位置的喜好,选择拍面大小。最后就是结合常用球线,自己喜好来选择合适的线床类型,再结合一些球拍长度,手柄形状,涂装风格及大众口碑来进行终选。
我认为这样就可以做到一个还算全面的球拍筛查了,可以在这个上面根据自己适合的参数区间检索球拍:
在多选一的时候,选择易用性好的,舒适的(考虑长期的健康风险因素更低),用起来可以打很长时间的(体力消耗低)。因为就算在训练以及娱乐的时候,球拍用起来很对路,也要考虑在陌生球场弹跳,不同硬度损耗程度的球,面对陌生对手甚至非最佳身体心理状态进行比赛的可能性,球拍性能再好,也要在你可以驾驭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效能。
为了提高容错性,增大拍面,为了大拍面的稳定性,因此需要足够硬的框架,导致力量上升,降低对质量的要求,可以使用轻量的球拍打出不错的球质,恰好又易于驱动,符合了容错的初衷,结合大轻硬又易于产生旋转,同时收割两大群体中的相当数量球员的青睐:底线选手+业余选手。(并不是说高水平不适合这种球拍)。
软球拍带来良好的控制性和手感,小球拍则是为了抑制拍面的形变不过大,较高的质量可以弥补柔小、软球拍的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并补偿软拍的低力量。沉重的球拍正适合强壮的汉子充分释放肌肉的力量,高速的挥拍让他们根本不屑低力量球拍损失的那点力量,精确的控制可以实现落点边边点点的讲究,清秀克制的拍头面积更体现自己对击球技术的自信。。。于是这成为了强者的象征。因此小重软是不是暴力?是也不是,主要取决于使用者暴力不暴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玩得动prestige的就比适合其他的球拍的打的更好,能力更强。并且随着打法的进步,球拍设计思想的变化,prestige一类的球拍越来越难卖了,尽管本身已经尽量变得易用了。
这几年算是比较新的思路,比如clash,比如phantom,tour,head gravity,由于“科技”减轻了扭转的幅度的同时保持了较大的弯曲挠度,实现了低RA下的小扭转,至于质量是轻还是重,会为一系列不同的挥重匹配一系列合适的质量。有感兴趣的可以试试。我相信降低硬度的趋势还是会继续的,尽管不明显。
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科技”,就是在设计球拍碳纤维布方向的排列组合的时候做了一些优化。
选球拍是非常重要的,选一把合适的球拍,既可以帮助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也可以带给你不一样的网球启发,但有时候选球拍的确是有点复杂的,不过我依然觉得这个问题造成的困扰已经远超它应有的程度,类似问题反复出现,雷人参数此起彼伏,造成的所谓“网球肘”、“手腕伤”毫无必要,导致很多人认为网球伤病风险很高,这些对于入门者会造成极大困扰,因此我写出我的经验和见解,自认为涵盖的范围比较全面了,希望抛砖引玉,可以帮到一些朋友选到合适的球拍。
本人水平有限,未曾有过职业或者专业训练,20岁之后才开始认识网球并有幸持续有场可练,有球可打,有强者可学习,有闲情可挥霍。我球拍收藏实在有限,真正意义上的主力球拍,算上初学,到现在也就是3个型号,加上租来借来试打,能超过一周的,也不超过10把,很多知识也是来他人的无私分享,自认我只算一个这些信息其略加总结的网球爱好者,对于真正的网球世界,还是只初窥门径。在这个还不是佛系的生命阶段人总是充满表达欲,同时又担心自己一知半解造成误导,又觉得自己啰里啰唆,不过还是随性记录下此刻的想法吧,因此如果有错误,欢迎指正,不同想法,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