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像所有类UNIX系统一样)在分层树中组织文件,其中的关系就像父母和孩子一样。目录可以包含其他目录以及常规文件,它们是树的“叶子”。树的任何元素都可以通过路径名引用;绝对路径以字符 / (标识根目录,其中包含所有其他目录和文件)开头,然后列出必须遍历以到达该元素的每个子目录,每个子目录用 / 符号分隔。相对路径名是不以 / 开头的名称;在这种情况下,从给定点开始遍历目录树,该点根据上下文而变化,称为当前目录。在每个目录中,都有两个名为的特殊目录。. 和 .. ,分别指向目录本身及其父目录。
所有文件和目录都具有公共根的事实意味着,即使系统上存在多个不同的存储设备,一旦将它们安装到所需位置,它们都被视为树中某处的目录。文件权限是文件组织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们被叠加到目录结构并为树的每个元素分配权限,最终由谁可以访问以及如何访问。
Ubuntu 标准的目录结构是符合文件系统层次标准的,可以去官网查看更多详细信息,由于本文介绍的是 Ubuntu 的目录结构,就先不介绍它了,以后的文章会详细介绍,现在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查看:文件系统层次标准
存放系统启动所需的文件,包括 linux kernel,一个随机存储磁盘镜像和 Bootloader 的配置文件。
这个目录存放所有的设备文件,这些不是常规文件,而是指系统上的各种硬件设备,包括硬盘驱动器。
存放系统的全局配置文件,这里面的配置文件会影响系统所有用户的系统环境。
作为外部设备的一个挂载点,比如硬盘或者可移动设备(U盘、DVD、CD)。
和 /media 一样,也是一个挂载点,但是专用于挂载临时的设备,例如网络文件系统。
用于安装系统额外的软件,这里安装的软件是手动安装的,不受 Ubuntu 软件管理包的管理。如Google
root 用户的家目录,不在 /home/ 中,即使 /home/ 不可用,也允许引导系统。
在引导过程的早期可用的tmpfs(临时文件系统),其中存储了临时运行时数据。此目录下的文件将在引导过程开始时删除或截断。
包含大多数用户实用程序和应用程序clashforandroid订阅地址,并部分复制根目录结构,包括例如 /usr/bin/ 和 /usr/lib。
致力于可变数据,例如日志,数据库clashforandroid订阅地址,网站和临时脱机(电子邮件等)文件,这些文件从一次启动到下一次启动。它包含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目录是 /var/log,其中保存了系统日志文件。
依次对应:系统当前时间 up 系统到目前为止i运行的时间, 当前登陆系统的用户数量, load average后面的三个数字分别表示距离现在一分钟,五分钟,十五分钟的负载情况。
注意:load average数据是每隔5秒钟检查一次活跃的进程数,然后按特定算法计算出的数值。如果这个数除以逻辑CPU的数量,结果高于5的时候就表明系统在超负荷运转了。
依次对应:tasks表示任务(进程),240 total则表示现在有240个进程,其中处于运行中的有2个,238个在休眠(挂起),stopped状态即停止的进程数为0,zombie状态即僵尸的进程数为0个。
依次对应:物理内存总量(3.7G),空闲内存总量(2.5G),使用中的内存总量(2.4G),缓冲内存量
第四行中使用中的内存总量(used)指的是现在系统内核控制的内存数,空闲内存总量(free)是内核还未纳入其管控范围的数量。纳入内核管理的内存不见得都在使用中,还包括过去使用过的现在可以被重复利用的内存,内核并不把这些可被重新使用的内存交还到free中去,因此在linux上free内存会越来越少,但不用为此担心
依次对应:交换区总量(4G),空闲交换区总量(2.7G),使用的交换区总量(1.2G),可用交换取总量
对于内存监控,在top里我们要时刻监控第五行swap交换分区的used,如果这个数值在不断的变化,说明内核在不断进行内存和swap的数据交换,这是真正的内存不够用了。
1.IP地址:电脑daoIP,可dao以说版是网络上的电脑识别号,有权IP的电脑才能上网,方便大家的交流和寻找作用。
2.子网掩码:互联网是由许多小型网络构成的,每个网络上都有许多主机,这样便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结构。IP地址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地址分配的层次特点,将每个IP地址都分割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以便于IP地址的寻址操作。
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各是多少位呢?如果不指定,就不知道哪些位是网络号、哪些是主机号,这就需要通过子网掩码来实现。
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也就是说 子网掩码 是用来一个集体网络下的 个体区号,有了它,网络就像河流分支一样,那么想在网络中找一个IP就更简单的了。。
3.默认网关:一个网络就必须有网关,也就是internet网进入一个集体、或个体网络的最先接连者,有它我们的信息将能更好的得到规划。
广播地址(Broadcast Address)是专门用于同时向网络中所有工作站进行发送的一个地址。
在使用TCP/IP 协议的网络中,主机标识段host ID 为全1 的IP 地址为广播地址,广播的分组传送给host ID段所涉及的所有计算机。例如,对于10.1.1.0 (255.255.255.0 )网段,其广播地址为10.1.1.255 (255 即为2 进制的11111111 ),当发出一个目的地址为10.1.1.255 的分组(封包)时,它将被分发给该网段上的所有计算机。
sudo /etc/init.d/networking restart 或 service network-manager restart 或 service networking restart
第一个方案适用于没有X的环境,如:服务器;或者那些完全不需要改动连接的场合。
第二套方案使用于有桌面的环境,特别是笔记本,搬来搬去,网络连接情况随时会变的。
如果想在命令行下配置网络,可能需要关闭NetworkManager服务,打开network服务,以root权限执行
SSH服务的配置文件在/etc/ssh/sshd_config下,我们可以打开这个配置文件进行修改:
使用vi进入文本后,按i开始编辑文本 退出编辑模式 按ESC键,然后: 退出vi :q! 不保存文件,强制退出vi命令 :w 保存文件,不退出vi命令 :wq 保存文件,退出vi命令 删除当前行 删除 dd
设置 Clash 的开机启动项,检查状态,服务启动成功之后,根据信息设置自己客户端的代理协议类型及端口(依次输入)
就我所知,Linux下有VirtualBox和VMware两大虚拟机,前者免费,后者需要注册。而且,前者可以在Ubuntu的软件中心找到或者用 sudo apt-get install virtualbox 命令安装,的确这很方便,也是我一开始选择用VirtualBox的原因,可是,真心受不了VirtualBox带来的各种不便啊,文件不能拖拽、U盘不能识别,好吧,我承认是我技术不够,但是我真的受够啦。今天,终于下决心安装VMware,长痛不如短痛。
1clash软件里的clashforandroid订阅地址url地址、VMware,既然使安装VMware,那这货肯定不能少,没主角还怎么安装啊,点击下载,选择Linux版本,注意系统位数哈。
2、VMware注册机,网上随便找一下就有啦,VMware要注册,我们也有大神会破解啊,百度云盘
准备工作中下载下来的Linux 版本VMware后缀是.bundle的,好奇怪,在Windows下都没见过这个。
3、在终端中输入 sudo ./VMware.bundle ,然后就会弹出图形化界面,安装过程就跟Windows下安装一样,中途会让你输入Key,用下注册机就可以啦(最好身旁还有一台Windows系统的电脑)。
等待一会之后,VMware就安装完成啦!再也不用忍受VirtualBox不能拖拽、复制的痛苦了,哈哈~
,找到之后打开clash软件里的url地址,安装完成语言支持后把系统的默认input method换成fcitx。重启点击右上角的键盘的图标,进入configure,点击右下角的+,取消勾选only show current language,搜索pinyin,选中google pinyin然后点击ok就可以了。默认是ctrl+space切换输入法,进入输入法后可以通过shift来切换中英文输入。和win的不同就是默认没有联想输入和模糊输入,打字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注意一下细节。
source命令除了上述的用途之外,还有一个另外一个用途。在对编译系统核心时常常需要输入一长串的命令,如:
如果把这些命令做成一个文件,让它自动顺序执行,对于需要多次反复编译系统核心的用户来说会很方便,而用source命令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它的作用就是把一个文件的内容当成shell来执行,先在Linux的源代码目录下(如/usr/src/linux-2.4.20)建立一个文件,如make_command,在其中输入一下内容:
文件建立好之后,每次编译核心的时候,只需要在/usr/src/linux-2.4.20下输入:
即可,如果你用的不是lilo来引导系统,可以把最后两行去掉,配置自己的引导程序来引导内核。
顺便补充一点,&&命令表示顺序执行由它连接的命令,但是只有它之前的命令成功执行完成了之后才可以继续执行它后面的命令。
用来设置系统环境参数,比如$PATH. 这里面的环境变量是对系统内所有用户生效的。
这个文件设置系统bash shell相关的东西,对系统内所有用户生效。只要用户运行bash命令,那么这里面的东西就在起作用。
用来设置一些环境变量clashforandroid订阅地址,,功能和/etc/profile 类似,但是这个是针对用户来设定的,也就是说,你在/home/user1/.bash_profile 中设定了环境变量,那么这个环境变量只针对 user1 这个用户生效.
作用类似于/etc/bashrc, 只是针对用户自己而言,不对其他用户生效。
另外/etc/profile中设定的变量(全局)的可以作用于任何用户,而~/.bashrc等中设定的变量(局部)只能继承/etc/profile中的变量,他们是”父子”关系.
~/.bashrc 是交互式 non-login 方式进入 bash 运行的,用户不一定登录,只要以该用户身份运行命令行就会读取该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