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舆论战策略运用事关舆论战的成败,日趋成为世界军事强国舆论战关注的重点。本文以2021年6月23日英俄在黑海实弹冲突中的舆论战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对英俄双方叙事及媒体倾向展开研究,对比分析双方舆论运用策略,揭示制衡因素,并提出我军在应对此类事件中的舆论战策略运用。
2021年6月23日,在克里米亚半岛西南10海里的黑海海域内,一艘俄军舰艇向英舰先后两次警告射击并轰炸其前行航路。这是自冷战结束后,俄军首次对北约军舰进行实弹威慑,双方舆论战也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此次实弹冲突中的舆论战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对英俄双方叙事及媒体倾向展开研究,对比分析双方舆论运用策略,揭示制衡因素,并提出我军在应对此类事件中的舆论战策略运用。
综合英俄国防部信息,6月23日英舰“保卫者”号驶离乌克兰,在克里米亚附近海域向格鲁吉亚航行,当驶入到俄实际管制海域3公里内,俄军共采取了3轮行动:当地时间12时06分,俄军舰艇实施警告射击,2分钟后再次警告,英舰“保卫者”号未做回应;12时19分,俄军苏-24M战机向“保卫者”号的前行航路投射4枚炸弹 ;4分钟后,英舰驶出争议水域。
在黑海局势的角力中,伴随北约与俄罗斯战略竞争的加剧,“混合战场”下的舆论战交锋愈发精准激烈。纵观事件前后,此次实弹冲突是北约与俄冲突大背景下的缩影。英国国防部参谋长尼克·卡特评价道,“这场对峙是在‘虚假信息’和‘假新闻’兴起的现代战争中可能发生‘叙事之战’的例证。”此例证突显了在海洋战场上,外交战略指导下军事行动与舆论策略“双拳”配合的作战样态。由于双方实力之强、斗争形式之新、爆发时间较近等特点,对我军应对此类冲突的舆论战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英俄黑海冲突爆发后,本文对冲突进行了历时性考察,同时考察双方媒体议题与叙事倾向。样本采样时间自6月23日冲突发生当日始,至7月底两国媒体报道趋冷。
在冲突前,英军安排BBC记者乔纳森·比尔随舰拍摄,为从英方视角报道进行准备。冲突发生后,英方舆论策略是紧跟军事行动,实现行动目的后,策略运用由“攻”转“守”,意图淡化冲突,消弭舆论关注。
6月23日,英方舆论调门降低,理性分析事件。英国新闻发言人在发言中淡化了此次行动的敌对态度,该发言人坚称,俄对英舰的开火警告是“俄罗斯在黑海正在进行的‘炮击演练’”。英媒叙事话语同时凸显灵活性。BBC配合独家视频发布《保卫者号:俄罗斯战机和军舰与英舰形影不离》,用“形影不离”一词巧妙规避了英俄双方的冲突性描述 ;路透社同时发布《俄罗斯表示,他们用警告射击和炸弹将英国驱逐舰赶出克里米亚水域》与《英国表示,俄罗斯在黑海没有向海军军舰开火》客观阐明双方立场,文中运用俄方前期“间谍投毒事件”等负面舆情作为报道背景,塑造俄方“不遵守国际规则”的形象,争取舆论优势。《卫报》以《英俄海军争端:双方都将宣称胜利》为题,意图从表面拉近冲突后的英俄关系,文章提出此事件“为媒体提供戏剧性报道创造了条件”。在英式幽默论据的背后,也可发现英国声称“捍卫航行自由”“俄方在进行虚假宣传活动”等部分立场鲜明的话语,谋求舆论支持。
然而,BBC自以为“灵活”的叙事可能造成对己方舆论环境的制约。当日晚,由BBC公布冲突发生时随舰记者的视频记录,从中可以听到连续开火声,这与英方声明“俄方没有开枪”相矛盾,间接印证了俄国防部关于“俄向英舰开火‘警告’”的消息。
冲突发生以后,英方回应俄方舆论攻势,调整升级舆论策略。6月24日,荷兰军舰遭俄战机“模拟攻击”,北约与俄罗斯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英方随即转变防守态势苹果游戏clash,提升舆论调门。路透社率先刊发评论批评《英国淡化了克里米亚半岛附近黑海发生的事件》。BBC发布长篇分析,回顾了事件过程中英方不一致的声明,强调航行在于确立信心而非对抗,借美俄先前在日本海域冲突等新闻背景以证明俄罗斯在舆论宣传上的“一贯的虚假性”,并宣称此事件是为应对“一场更大考验的彩排”—英航母打击群将前往中国南海,欲借中国分散舆论关注。
其中,针对俄方23日发布“我们也能轰炸目标”的强硬言论。次日,英《每日电讯报》称俄方昨日的“鲁莽行动”“非常不负责任”,并将俄方行动称为“笑柄”,在实施舆论打压的同时,指出航行是出于“道义”地援助“被俄恫吓的受害者(乌克兰东部难民)”。《泰晤士报》以严厉措辞发表首相约翰逊在军营发表的“英国承诺将无视克里姆林宫并继续穿越该地区以保卫国际水域”等言辞激烈的声明,同时《每日电讯报》分析俄方可能会通过此事件谋求更多战略利益。在多角度对俄舆论攻击中,英方升级斗争态势,意图钳制俄方舆论。
6月25日及之后,英媒展现出克制叙事下的对俄舆论反击。路透社等英媒继续阐明英方立场,叙述俄方处置情况为“不安全的飞机机动”“其中俄方飞机的机动既不安全,也非专业”。论证“该水域属于乌克兰”,指出俄方非法性,并评价道,“俄罗斯对事件描述不准确”泰国乐团clash,同时引用英国国防部参谋长尼克·卡特的话,“中国与俄罗斯开发的一些技术,令人非常担忧”,英方持续拓展对俄舆论斗争的话语空间。
6月23日,俄方迅速塑造强硬形象,集中阐释行动合法性。俄方首先发布了俄军为制止英舰侵犯克里米亚边境而被迫开火警告,并将其驱离的消息。同时发布其军机火控系统锁定英舰的视频画面,俄军事威慑意图明显。《今日莫斯科》以“开火警告”,这种近乎开战的表述,并定义英舰为“危险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海洋公约”,塑造俄方强硬主动形象,掀起对英舆论攻势。塔斯社则多依托法理分析,阐释俄方占据充分法理,叙事呈现理性。俄方第一时间着力争取国际对这次俄方看似“过火”的行动的认可与支持,为争取战略主动打下舆论基础。
冲突日之后,俄方借助外交“手腕”泰国乐团clash,,多方“和音”,提升攻击“音量”。6月24日,针对英方发表其海军未遭到俄方开火“警告”的声明,塔斯社发布《俄罗斯外交官抨击英方有关黑海船舶事件的声明是谎言》,以及一系列有关“俄召见英特使就军舰事件声明强硬立场”的报道,展现俄方强硬外交“手腕”。与此同时,多位俄方政要同日发声谴责并阐明强硬立场,对抗趋于升级。
从舆论攻击的话语体量与持续时间看,俄方在冲突后期形成“一边倒”的舆论优势。对比而言,俄方更突出舆论环境的塑造:25日,俄新闻发言人发表关于“无法想象英国驱逐舰的行为不与美国达成一致”的谈话,旨在制造英美联盟矛盾。塔斯社引用英国国防部参谋长尼克·卡特发表的“驱逐舰事件可能引发‘毫无根据的升级’”的评论,扩大英国国内反对声音,分化英国国内舆论。6月30日,普京表示,“克里米亚附近的事件并未使世界处于世界大战的边缘”,进一步表明俄方对维护黑海战略的决心,影响英方对俄战略预判。
这场属于国家外交战略下的舆论斗争,英俄均从中获益。“俄罗斯加强了俄民众‘被围困’的心态,这为其推进强硬战略赢得了国内支持。英国给那些怀疑其全球进程决心的反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迪肯大学伊丽莎白·布坎南博士对此评价道。具体来看,英俄两国在此次事件中的舆论战应用特点如下:
一是在舆论对抗的“量”与“速”上俄方更胜一筹。通过观察此次舆论对抗的过程,行动由英方发起,俄方率先展开舆论反制,先于英方设置议程。样本中,俄方以47篇报道,于英方3倍多的宣传体量,形成舆论对抗上的“火力”优势。在斗争初期,相较俄方强硬回击,英方刻意降低调门,意图淡化冲突。在俄方强硬舆论攻势下,英方在冲突次日被迫还击,之后趋于劣势。
二是双方对抗的叙事策略具有鲜明区别。俄方对事件的描述更具“挑衅”意味,英方则使用“争端”“对峙”“事件”等中性词汇。在英俄两国媒体中,俄方更善于直接叙事,建构舆论攻击点,进行直接表述与反击。英方更善于间接叙事,通过拼接新闻背景,塑造俄方消极形象。比如,在驳斥对方声明的同一日,塔斯社直接抨击英方,定义英方声明为“谎言”。路透社则通过引用俄方信息进行分析式报道,通过“形象塑造”“背景阐释”等间接方式反击俄舆论议题。
三是双方在军事行动、法理证明与舆论斗争的配合中运用侧重不同。英方此次行动是为展现脱欧后英国在西方依然强大的影响力与美英密切关系的配合行动,其行动本身属于对俄舆论攻击范畴。英方通过航行已展示出自身仍具备对俄军事实力以及在东欧的影响力,但为规避事态升级,冲突后的舆论策略突出法理性与正义性。俄方则以军事反击为先导,随即在对英方的强硬舆论反击中辅以法理阐释,斗争策略突出舆论反制。
通过研究黑海实弹冲突中英俄两国的舆论斗争策略,可为我军应对类似冲突提供借鉴与参考。综合来看,启示主要有三点。
舆论战体现的是舆论双方的信息流通与对抗,舆论打击的过程也是对敌信息发布与控制的过程。此次俄方配合军事行动的舆论对抗,就俄塔斯社而言,针对此次行动的不同议题主动塑造舆论,在24日一天就连续发稿15篇。对于类似此次军事强国之间的舆论对抗,我军可以对所获情报与信息进行灵活解读与多种生成,实现“集束发布”,打造瞬时舆论“火力优势”。在配合军事欺骗等特定目的时,也可“打包”一些具有导向性的麻痹对方的信息,对敌释放舆论“噪音”,干扰敌舆论场,影响其外交及战略预判。
《美国陆军野战手册》对叙事策略的解释为“通过叙事性手法来表达思想意识,并引发受众关注”。俄方在叙事中善于“单刀直入”式叙事,亮明立场和态度,英方擅长新闻信息的灵活整合,这种隐含立场的舆论叙事更具迷惑性。话语叙事伴随舆论交锋始末,灵活运用“叙事策略”,充分发掘运用敌方历史资料与网络开源数据,区分受众与议题,对离散信息,搭配不同叙事情节,进行逻辑组合。实现对不同议题在多重舆论圈层中传播,促进目标受众的理解,推动对我军议题产生认同,实现在舆论对抗中,具备“短、平、快、深”等特点的立体化叙事策略。
英俄黑海实弹冲突中,英方巧用国际法及航行准则辩护,规避了克里米亚主权争议,证明自己护卫黑海稳定及航行自由的正义,消解俄军法理依据。俄军在火力冲突后,迅速定义英方行动为“战斗侦察”“挑衅行动”等明显侵略倾向话语,整合发布了一系列俄方处置的合法性阐释,舆论协同密切。
欧洲对外行动处高级顾问史蒂文·埃弗茨将南海比作“更广阔的黑海”,南海在我国的战略地位类似于黑海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意义。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于2020年9月1日生效,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外国舰船在我国领海航行的规则,这对我军运用海洋司法阐释提供了舆论支撑。此外,我军需加强对国际法、防空识别区与海洋专属经济区规则的研究运用,形成舆论宣传、海洋执法与军事行动协作的“组合拳”,更好地应对挑衅伎俩,强化我军在类似冲突中的主导地位。